大家回想一下,上一个因为各种机缘爆火于网络全平台,并且切实带动了本地旅游突飞猛进发展的地方还是哪里呢?是理塘和它的“天降紫微星”丁真珍珠。
我在之前的文章中,对于丁真带动本地旅游发展,为理塘扶贫事业做出的贡献,是完全肯定的。但是我否定的是,官方媒体肆意炒作丁真现象,把捧一个网红出道带动地方当作了一种“正途”,更有高高在上的媒体挑拨丁真现象与做题家们的对立情绪。
(相关资料图)
眼看丁真大火之后,很多地区不想着踏踏实实做扶贫、旅游开发的工作了,天天想着复制一个丁真,专门安排一个干部占用相当多的时间,就干拍短视频这件事。
理塘出了一个丁真,全国各地无数地区都在找本地的俊男靓女拿来炒作,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每个县都试图推出一些网红,这些被网友们戏称为“丁真宇宙”。
各地都想复制“丁真”那时候,我跟一些地方干部聊天,他们口气大得很嘞,张口闭口就是我们这地要多出几个“丁真”;而且他们还瞧不起李子柒,说李子柒四川人结果建厂在广西,没有带动家乡经济。当时我心里想的是:这么没B数的吗?中国这么多年才出了几个李子柒啊,这都看不上的?
我们必须意识到,“丁真现象”是一个个例,一个社交网络的多重巧合引发的舆论热潮。流量明星界都有一句俗语:“小火靠捧,大火靠命”,丁真和理塘的大火、包括淄博烧烤,都有很多无法复制甚至运气的成分在。
但是,我必须要说的是,我们作为一个本地居民,是希望我们的父母官满世界找一些不识字的“纯真少年”天天忙着拍短视频?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切实改善城市治理、促进经济转型、贯彻以人为本、净化营商环境、建立市民信任、打击缺斤短两?
所以这就是淄博成功经验的意义!就算我的城市无法再复制淄博的大火与流量,我也希望我们的父母官好好学一学淄博!所以我要赞美淄博,支持淄博,感谢淄博为众多城市治理树立了一个榜样与标杆!
“好人有好报”是每一个心目中朴素的认知,淄博的城市治理者们做了很多“好事”,现在得到了应有的“正反馈”,我们都替他们高兴,这是最基本的人之常情。
不过我认为,淄博的经验、淄博的大火、群众对于淄博模式的认可,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其中——最根本的,是我们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中,城市治理的一些弊端。
上个月我写了一篇大长文,分析了以杭州为代表的“美食荒漠”的现象,建议大家先看看这篇文章《万字长文,深度剖析:杭州真的是“美食荒漠”吗?》作为本文分析淄博成功经验的负面衬托。
简要来说,我分析了杭州成为“美食荒漠”的三个阶段:全国知名旅游景区阶段、资本盲目扩张阶段、网红景观阶段。这三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对“人”的驱离——“人”都不重要了,更何况为人服务的美食?
为啥淄博模式让大家眼前一亮呢?用最简单的话说,就是把具体的“人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。我们不再是促进消费商品,不再是商家磨刀霍霍所向的猪羊,不再是提高地方业绩的工具——而是当成了实实在在“人”去尊重。
一直以来,跟著名旅游景区相伴的舆论,都离不开“宰客”二字:北至雪乡,南至三亚,东到青岛,西到拉萨……在这些广袤的土地上,一直都流传着各种“宰客”的传说。因为这些地方资源得天独厚,不像街坊店、夫妻店这种做固定人群生意的,热门旅游地区人流量来来往往,根本不在乎没有“回头客”的问题。
所以我说我们的景区都不“努力”,坐拥老天赏饭的“彩票”,但是不想着改进菜品、改善服务、物美价廉,因为躺着就能挣钱,所以不是“美食荒漠”才怪。
这种“不努力”现象很普遍,不仅仅是风景城市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吐槽过城投公司/平台,有官方背景和优质资源的地方政府“亲儿子”们,不想着产业升级,不想着在高新领域破局,天天想着跟地方银行勾搭炒地皮,赚房地产泡沫的“绝户钱”。
很简单啊,房地产是easy模式——尤其是对有地方背景的城投公司来说,随随便便就能批下地来,随随便便就能拿到银行贷款,搞产业升级?旱涝保收吗?就好像热门旅游目的地,还有近年来兴起的诸多“网红城市”,随随便便就来一堆“冤大头”,改善服务改进菜品?我闲得慌?
互联网垄断公司也是标准的“不努力”,占据了先发优势的垄断巨头们,不想着技术突破,不想着面向下一轮科技革命,天天想着玩金融、小额贷、社区团购割韭菜……人家的互联网巨头搞出了ChatGPT,我们的互联网巨头用大数据算法给莆田医院做广告,没眼看。
再比如我们的影视娱乐界,不需要用心打磨剧本,不需要用心拍好片子,只要找几个流量明星,让他们的邪教粉圈搞搞控评、刷刷票房、弄些幽灵场不就行了吗?
简而言之:最不努力的就是这些亲儿子、关系户、垄断巨头、娱乐贵族……它们才是最“躺平”的典型!那些媒体有啥脸天天指责年轻人“躺平”!中国的打工人明明是最努力的好不好!
但是淄博是努力的!我们看到了淄博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努力,我们看到了淄博市场监管部门对于规范市场环境的努力,我们看到了淄博人民努力生活努力经营努力奋斗……我们看到了一种认真与城市,一种勤恳与踏实,一种良性互动,一种在“不努力”的氛围中众多不常见的品质。
我们的城市发展问题我也分析过很多次了:曾几何时,我们的城市建设(其实也包括乡村建设),是以GDP为准绳,以土地财政为根基,“人”反而是居于了次要的地位。只要房价蹭蹭蹭往上涨,卖地的钱嗖嗖嗖往回收,地方GDP就能连年体面,财政收入稳稳当当,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绩效、精神文明奖、防暑费……就都有了着落。有土地财政这么旱涝保收的大好事,至于产业升级、环保、居民幸福指数很重要吗?
后来国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,我们的政策准绳也发生了调整,GDP不再是地方唯一的考核指标。不过社会治理的转型就像大船掉头,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与制度成本,大多数地方受官僚主义惯性的影响,还沉迷于土地财政的“不努力”之中。再后来又受到疫情的冲击,所以大家对于“以人为本”的切身感触并不是很深。
所以淄博作为第一个展示出以人为本、政通人和、人民至上、和谐社会的风貌,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第一时间的认可,并表示:想去这地方,且希望我老家就按照这样治理。
我之所以现在才写关于淄博的文章,是想观望一下发展走势,尤其是面临“五一”这样大考的表现。因为不止一座曾经大火的“网红城市”,躺在滚滚而来的流量与关注度上“不努力”,城市治理和旅游体验一塌糊涂,就赚一波热度钱完事了。
但是这次“五一”淄博的表现让我彻底服气了,这么大的人流量,基本没有听到过任何负面的新闻,个别一两个很快都被当地治理者解决了。而且在其他热门目的地酒店五倍、十倍地疯狂涨价,淄博却由本地政府出面,限制了涨价行为。这个卓尔不群的举动就让我认定了:淄博,行!
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淄博市政府“限涨价、不宰客”方针的支持,不要听那些“市场原教旨神教”的信徒们瞎BB,什么口罩要涨价,退烧药要涨价,啥啥问题只要价格调整就能解决。市场经济要真那么万能,那资本主义早期平均十年就来一次的经济危机是咋回事?
真信了“市场原教旨神教”那一套,没有稀缺资本也会人为地制造稀缺,发生在玻利维亚的自来水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: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自来水厂,根据用水高峰期制定了离谱的阶梯水价——每月高达440美元的接驳费——多么市场经济啊,去淄博的人多、喝水的人也多,涨价不就解决了吗!结果导致玻利维亚的穷人都喝不起水了,然而无所谓,毕竟以市场维度来看,穷人不算“人”——或者只能算是“有缺陷的人”——谁让一涨价你就买不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