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新开业才一年又装修 萧山这个网红菜场怎么了
(资料图)
江寺桥农贸市场:转型升级中,未来会引进电商模式
“之前火热开业,要打造网红菜场,还吸引了不少人打卡的江寺桥农贸市场,就这样了?有一年吗?”
近日,有读者向本报“记者帮”栏目报料:杭州萧山区的网红菜场江寺桥农贸市场,大部分档口都用红白蓝塑料布遮起来了,“还记得一年前,这里热热闹闹重新开业,当时在萧山本地也算很轰动的。”
只剩几个摊位还开着
大部分被蓝白塑料布围了起来
5月15日下午,记者来到这个位于萧山老城区江寺路的农贸市场。菜场占地千余平方米,紧挨杭州地铁2号线人民路站。
除了门口一家综合小卖部,一个卖菜的摊位和一个卖肉的摊位还在营业外,其他区域已经被红白蓝的塑料布围起来了。菜场前半区的场地里,有几名装修人员正在忙着拆装施工,后半区则被分隔成了一间间的小房间。
卖菜的大姐告诉记者,她在这里做蔬菜生意31年了。这段时间菜场在装修改造,听说后半区用来做外卖生意。
说起一年前的场景,大姐表示还历历在目:“有几个月生意还可以的。那时候每天过来拍照的人很多,尤其是年轻人。最多时一天能卖五六百斤的蔬菜,都没时间吃饭。”大姐说,现在虽然装修,但她生意也还行,“我们这里主要靠老顾客,每天早上五六点,附近老年人会来这边买菜,所以我们剩下几家主要做早上生意,不像大的菜场可以做一整天的生意。”
在附近一家花店老板的印象中,菜场生意一直不温不火,菜价也相对较高。“之前改造好后,我也进去看过,感觉没有了菜场氛围。过来拍照的人倒是不少,但是这些年轻人可能本身也不是菜场的目标客户。现在市场外面有很多临时店面,宛如一个小菜场。”
一名环卫工人则表示,菜场生意一直不如附近的西门菜场。“改造好的那段时间,各种熟食店之类的开了不少,但是生意不好马上又搬走了。那段时间感觉人很多,拍照的拍视频的很热闹,当时大家都觉得这里会好起来,也希望它好起来,没想到这么快就不行了。”
复古的装修风格曾被网友赞
也被建议“菜场还是要卖菜,不能只是拍照打卡”
事实上,江寺桥农贸市场在2022年初经历过一轮重装改造。去年4月重新开业的时候,还曾轰动一时。本报也曾于去年4月12日做过报道。
很多读者或许还记得开业时的场景——老字号的招牌、复古花砖、老旧的电风扇和电视机、原封不动保留的瓦楞状屋顶……一进入市场,一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井气息迎面扑来,让人觉得,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的老萧山,代入感十足。
“卤汇陈的好”“成忠土猪肉”“白禽王”……菜场还专门设计了个性化的门头和招牌,也定制了类似“姜还是老的辣”“总有你的菜”这类个性化广告语,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。
菜场最深处还有一个“小酒馆”,晚上8点以后营业,刚好与菜场的黄金时间错开,称得上是杭州第一个开在菜场里的小酒馆。
复古的装修风格,也获网友点赞。
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有年轻人跑去拍照打卡的原因。
但逛过之后,大家的感受也比较一致:“菜场不大,店铺不多,如果不拍照的话,两分钟就转完了。”
还有网友提出,虽然场景复原得很逼真,但菜的品种不多,价格也相对较高,“一个菜场还是要卖菜,不能只是拍照打卡的地方”。
农贸市场相关人士:
正常的项目调整,未来会着重引进电商模式
相关人士告诉记者,市场目前在重新装修,属于正常的项目调整转型升级:“接下来会对入驻品牌做一些调整,除了针对周边消费群的特点引进适合的项目外,还会着重引进电商模式。主要还是想针对年轻的顾客群进行招商,引进年轻人喜欢的品牌,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售卖方式。”
他也坦言,市场经营的确遇到了一些冲击,“现在出门就有菜店水果店,还有品牌生鲜店卖包装好的净菜,晚上还会打折,线上买菜也很火,农贸市场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。”
尽管如此,在他看来,农贸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存在基础。生鲜电商平台近些年迎来爆发期,更多消费者开始转向线上买菜。但是,市场里买菜眼见为实,熙熙攘攘的“烟火气”正是线上所没有的。
而相对于路边小菜店而言,农贸市场有整洁的环境。另外,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说,市场会更规范,检验检疫、生熟分开,让人更放心。
接下来,他们还是希望通过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、实施标准化管理、调整业态布局等方式,重塑自己的“品牌化”之路。
一墙之隔的马路,冒出很多小菜店
农贸市场生意 越来越难做了?
“农贸市场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。”
5月15日,本报记者走访了重新开业才一年的杭州萧山江寺桥农贸市场,那里又开始改造装修。采访中市场工作人员提到了农贸市场面临的现状。
多数网友说菜场还是要接地气,任何事都要从本质、初心出发,“来买菜的追求的是物美价廉,要不然,做网红只能是无根之本,迟早回归日常。”
也有部分网友反映,这些年农贸市场生意确实不好做,杭州不少菜场面临“不温不火”的局面。
在杭州农贸市场的江湖中,凤起路农贸市场也是有一定“地位”的存在。
5月16日9点左右,记者来到这里,不少摊主反映,现在菜场的生意不是很好,“节假日还好,平时客流太少了,甚至没有之前未改造前的五分之一。”记者了解到,菜场最旺的时候,商铺有400多家,现在只剩150家左右,“只有门口那几家,像酥鱼店的生意还可以。”
“旁边所巷,一条街都是卖菜的,你说影响大不大?”一位摊主这么说。
与凤起路农贸市场仅“一墙之隔”的所巷,果然热闹很多,买菜的人群熙熙攘攘。
说到为什么选择开路边菜店,一位摊主说,自己做了八年鸡鸭生意,从没想过去农贸市场,“路边店人流量更大,市场还要七七八八的费用,所以东西也卖得更贵。”
10点,记者来到位于湖墅南路的红石板农贸市场。
这个菜场不大,里面的摊位井然有序,但生意也一般。一个猪肉摊老板说:“外面小店太多了,电商平台也很多,走的都是低价模式,拼不过啊!”
距离红石板农贸市场不到800米的夹城巷,开了好几家小菜店。同样的时间,人气相对要旺很多。蔬菜、水果、生鲜、肉类、豆制品……每天居民餐桌上需要的食材,在这里几乎都能买到。一位店家说,小菜店胜在价格实惠,附近大伯大妈一大早就来挑新鲜菜了:“早上买菜的人多,很忙的。”
现在买菜,你选择线上、小菜店还是农贸市场?你觉得农贸市场怎么样才能更具竞争力?